50年前,北京的平民百姓都比较贫寒,孩子们的玩艺儿(玩具)不多,男孩子喜欢玩弹球、扇“洋画儿”,女孩子爱玩抓子儿、跳间等等,总之,净是些不花钱的玩艺儿。有一种玩艺儿叫嘎嘎儿,男孩、女孩都爱玩,又省钱又锻炼身体,是很有意思的小玩艺儿。
嘎嘎儿实际上是一种“陀螺”,木头做的,像个子弹头形状,但要矮胖得多,直径一般在一寸半左右,高度一般比直径略长些。上面是平顶,下边是尖头,在尖头中间镶上一颗“赶珠”——自行车上的钢球。让嘎嘎转起来,是要用鞭子来抽的。鞭子很简单,随便找一根木棍儿或竹棍儿,一尺来长就够,头上拴上根布条,大约一尺半长。先把鞭绳从鞭梢起顺时针拦腰缠绕嘎嘎儿的半腰,一直到把鞭绳差不多缠完,右手持鞭杆,左手上下掐住嘎嘎儿,用力把鞭子向右横拉,同时松开左手,嘎嘎儿就旋转着掉向地面,接着就要用鞭子一下一下地抽嘎嘎儿的中部,那嘎嘎儿就会越转越欢。嘎嘎儿还有个别名叫“汉奸”,这大概是抗战胜利后取的名字,所以抽嘎嘎儿又叫抽汗奸。
早先,小胡同都是土路,院子里往往坑坑凹凹的,找块平整地方很难,屋子里又耍不开,大人也不让。最好的地方是在冰上,冬天外街冻了冰,孩子们就找到了抽嘎嘎儿的好场所了。在一大块冰上,大孩儿、小孩儿纷纷挥鞭上阵,嘎嘎儿高的、矮的、胖的、瘦的什么样的都有。有的孩子在嘎嘎儿顶上画上红的、绿的圈儿,转起来很好看。抽嘎嘎儿还可以比赛,把嘎嘎儿抽欢了,看谁的转的时间最长,孩子把嘎嘎儿定在一个地方不动(稳稳地转)叫“耗油儿”,看谁耗得过谁。这可以说是“文斗”。还有一种“武斗”,是把各自的嘎嘎儿抽起来往一块碰,撞倒别人自己照样转的是“赢家”。十冬腊月、天寒地冻,抽嘎嘎儿的孩子们不但不感到冷,还弄得面红耳赤,四脖子汗流,连吃饭都忘了。
好嘎嘎儿是木工旋床上旋成的,看起来漂亮,质量也要好些,庙会上,小摊上都有的卖。没钱买不起的也不要紧,还可以自己(当然是小孩子的父兄们)动手做,有一截圆木头,找一把木锉,花小半天时间就可以锉出一个来,再到自行车摊上找一颗废“赶珠”镶上去,一个好玩艺儿就出来了,结实点的能玩好几年呢,孩子们每年冬天从旮旯里把自己心爱的嘎嘎儿找出来,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些日子了。